Home
清洗服務 - 陶氏_GE_海德能_東麗_世韓
如何判斷膜元件的污染類型
發布時間:2025-07-11
膜元件在長期運行中,因處理水質、運行條件等差異,表面易積累不同類型的污染物,準確判斷污染類型是選擇合適清洗方案的基礎。判斷時可結合污染物特征、運行數據變化及簡單檢測方法綜合分析。
依據污染物來源與特征判斷
不同水源中的污染物類型往往與水源特性相關:
若處理高硬度水質,膜表面可能形成無機鹽垢,這類污染物多為白色或灰白色結晶狀,質地較硬,常見的如鈣、鎂鹽類沉淀,用酸溶液浸泡后可能出現溶解現象。
處理含腐殖酸、油脂等有機物的水源時,易產生有機污染,污染物多為黏性或膠體狀,可能呈現褐色、黑色等,且常伴有異味,清洗時使用堿性溶液可能有較好效果。
當水源中微生物含量較高,或系統消毒不徹底時,可能引發生物污染,膜表面會出現黏液狀物質,多為黃色或褐色,有時伴隨腥臭味,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微生物菌體。
處理含鐵、錳等金屬離子的水源,或系統管路存在腐蝕時,可能形成金屬氧化物污染,污染物多為棕紅色、黑色等,質地較堅硬,酸溶液清洗時可能產生顏色變化。
結合運行參數變化分析
膜元件受污染后,運行參數會呈現不同特征:
無機鹽垢污染時,系統跨膜壓差上升較明顯,產水量逐漸下降,且用一般清洗方法難以恢復,需針對性使用酸溶液清洗。
有機污染初期,產水量下降較緩慢,但隨著污染加重,透鹽率可能上升,系統運行壓力逐漸升高,堿性清洗后參數可能有所改善。
生物污染時,產水量和透鹽率可能同時出現波動,系統內可能產生異味,且污染速度較快,若不及時處理,可能加速膜元件老化。
金屬氧化物污染時,膜元件可能出現局部堵塞,導致產水量不均勻,清洗后若仍有局部參數異常,可能是污染物未完全清除。
通過簡易檢測輔助判斷
可通過簡單的現場檢測輔助確認污染類型:
取膜表面的污染物樣本,用少量酸溶液浸泡,若有氣泡產生或污染物溶解,可能為無機鹽垢。
若污染物在堿性溶液中更易分散或溶解,可能為有機污染。
對污染物進行染色檢測,若在特定染色劑下呈現明顯顏色反應,可能為生物污染。
判斷膜元件污染類型需結合多方面信息,避免單一依據導致誤判。準確識別污染類型后,才能選擇適配的清洗方案,有效恢復膜元件性能,延長其使用壽命。